2021年10月28日星期四

國債息率正由「大幅利好股市」轉變為「不再利好股市」?

受到通脹持續維持高企的壓力,全球不少國家的央行都正開始、甚至已開始啟動收緊其貨幣政策。在今年之內,已有不少發達國家的央行已開啟了貨幣政策的收緊,如澳洲、新西蘭、加拿大、 南韓等,部分央行縮減了買債規模、部分央行 甚至已啟動了加息!不少新興國家的央行,更一早已被迫要大幅加息以對抗通脹,如巴西、俄羅斯等。

以美國為例子︰即使美國聯儲局還未啟動收緊其貨幣政策,但美國國債息率已先行大幅上升,現時已升至接近疫情發生前的水平。現時全球國債息率已開始不低、甚至不少國家的國債息率已高於疫情發生前的水平。債息水平已不再那麼有利於經濟復甦。更重要的,是不再那麼有利於刺激股市上升!債息上升對經濟不利、對企業盈利不利 (除了銀行以外)、亦會對股市估值帶來壓力。


1. 債息上升代表借貸成本/存款收益上升,有可能令消費者的消費意欲下降,令消費減少。債息上升代表借貸成本/存款收益上升,有可能令企業家作出投資的意欲下降,令企業投資減少。

2. 債息上升代表借貸成本上升,令企業的借貸成本增加,對企業盈利產生負面影響。

3. 除了是剛才提及債息上升會對經濟和企業盈利帶來負面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債息上升會對股市估值帶來下調的壓力。自疫情發生後,由於全球大部分央行都同時大推超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持經濟復甦,這為市場帶來無限的游資和超低的息率 (甚至是負息率),令市場資金過多、過度地追逐股票投資 (令不少股票的估值大幅高於正常/應有的水平)。


債息和股市估值的關係?股市估值,一般來說可反映一隻股票的價格是便宜,還是貴。假設所有因素不變下,債息的高低可令投資者對股票的估值產生很不一樣的看法!舉例來說,假設有一間公司一年能有1億的盈利 (為了簡單起見,假設盈利年年不變,不會減少、但亦不會增多),您估投資者會願意用多少錢去買這間公司?對於這個問題,答案和市場息率存在著一定的關係的。

A. 1年1億盈利︰如果市場息率是10%的話,投資者不會出多於10億去買,因為10億的10%,正正就是1億 (因為如果市場息率是10%,投資者只要放10億作存款/作債券投資,亦可從市場收到每年1億的收益)。

B. 如果市場息率跌至5%的話,投資者可能會出到20億去買,因為20億的 5%剛好是1億。

C. 如果市場息率跌至1%呢?投資者可能願意出到100億去買,因為100億的1%就是1億。

以上的例子清楚說明,市場息率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力有多大?現時市場息率上升,所以出現的影響將會出現180度的轉變,將會是由「正面」 轉為「負面」!

美股︰今天股市指數的水平比疫情發生前高35% 。試想一下,美國今天的經濟情況真的比疫情發生前好那麼多?不要忘記,和疫情發生前相比, 美國現時還有500萬人失去工作、還未能重新投入就業市場呢?

現時美股的估值並不低︰和疫情發生前相比,歷史市盈率較疫情前高22%、預測市盈率較疫情前高 16%。

2021年10月27日星期三

投資中國市場,選擇行業好重要

於較早的文章提及中國為今年較少數下跌的市場,主要因為內地加強中概股監管政策,主要影響大型企業。MSCI中國指數(包括在A股、在香港及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下跌約16-17%。但若只計算中國A股市場,滬深300淨回報指數只下跌了4.1%,因為A股市場較多中小企業,受政策影響較少,下跌較少。如想現在趁低吸納中國A股,可增長持有的時間至3年,減低波動帶來的影響。以下為中國A股市場前景分析︰


1. 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正常化︰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超過50。中國9月出口同比增速升至28.1%。

2. 中國受美國制裁的意外結果:由於加快了進口替代,使中國中低端的市場領導者受益,如發展機器人技術、激光產生器、變流器、IC組裝及測試、減速器、晶片清洗等技術。

3. 中國電動汽車的機遇︰產品功能的持續改善以及本地政策支持令電動汽車愈趨普及。預測35年後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70%,40年後為85%。

4.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帶來了結構性趨勢︰中國大力發展科技數字化、本地化,如發展網上購物與服務、進口替代、企業軟件、雲端基建、網絡安全等。另外亦加速了醫療的發展 (預防、診斷)︰預防性藥物及健康補充劑、診斷和治療實力、基建投資及設備升級、更快捷的藥物審批及更理想的研發能力。

5. A股回報較整個中國市場為佳︰MSCI中國及滬深300歷史年化回報(2006.7-2021)分別為9.3%及12.1%。

今日為大家介紹摩根中國先驅A股基金,基金旨在捕捉中國在岸市場的優質增長機會。20多個分析員研究不同產業的300多隻股票,基金經理選出60-80隻股票。基金總資產值為15億美元,過去5年來回報為132.2%。主要投資以下行業︰


1. 科技︰除了智慧手機和電子商務,還有軟體、雲端、進口替代。

2. 健康護理:中國生物外包服務市值在2016年2021年之間,複合增長34.8%。醫療設備:受惠於政府醫療投資,2021年醫療開支所佔中國GDP 7%。創新藥物:研發創造回報。

3.消費者行業:再生能源及電動車受惠於政府政策。現時電動車滲透率為10%,銷售量為300萬。預測於2025年滲透率為20%,銷售量為600萬。必需消費産品優化及行業整合創造增長機會︰2021年中國調味料市場有4,000億人民幣收入。線下消費:行業領導者受益於快速的復甦和近期的週期性反彈︰2020年海南免稅營業額180億人民幣。

2021年10月19日星期二

美國大行業績超越市場預期

上星期開始,美國企業再次踏入業績公佈期。美國五間大行 (除了高盛,其業績將在今個星期二公佈)公佈了今年第三季度的業績,成績大部分均超越市場的預期。

投行業務收益繼續是銀行收入和盈利上升的主要推動因素,尤其是證券發行、顧問服務、以至資產管理等。


另一個帶動銀行盈利上升的因素,是由於在經濟持續復甦下,不少銀行都可將上年因擔心經濟不景而大幅預留的壞帳撥備作出回撥,變相拉高盈利水平。


美國銀行業業績理想,帶動美股在上星期錄得回升(上星期升1.5%)。


     

2021年10月13日星期三

歐洲前景良好,成為最好表現的市場

歐洲股市為較少香港投資者了解的市場,但歐洲成為年初至今最好表現的主要市場︰MSCI 歐洲指數年初至今上升16.77%,而標普500指數只上升15.91%。歐洲除了表現出色外,其抗跌力亦較高。今年不同股市調整時段 (2021年2月17至26日、3月17至24日、5月7至12日、7月14至27日)。MSCI歐洲指數下跌比標普500、MSCI中國指數及恒生指數較少。資金流入歐洲股票自2018年以來最快,於2021年6月每週超過30億歐元流入。今日為大家拆解今年歐洲表現亮麗原因。


為什麼投資歐洲?

1. 景順環球市場策略部(GMS)繼續偏重週期性資產。歐洲及歐元區提供良好的週期股機會。週期性行業為:資訊科技、工業、金融、副消費品、能源、物料。歐洲幾乎覆蓋所有週期性行業。

2. 歐洲前景良好︰歐洲受病毒Delta的影響較世界其他地區為小,零售及消閒業沒有受大打擊。增長勢頭強勁︰歐盟IHS Markit PMI 接近60、歐洲央行上調GDP增長預期。

3. 歐洲消費者將助力GDP增長︰疫情下歐元區家庭儲蓄率 (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總額百分比)提高至20%,隨著生活秩序恢復正常,消費者開支應恢復增長。

4. 歐洲估值相較全球及美國為低,歐洲市盈率為17倍,美國為22倍。另外股息是歐洲重要的收益來源。

5. 政策支持︰歐洲財政刺激(佔GDP%) 及貨幣刺激(佔GDP%)共31%。歐洲通脹率較美國低,歐洲通脹率低於2%,加息及減少買債壓力較細,歐央行資產負債表持續上升,證明買債力度沒有減弱。



為什麼投資景順永續性歐洲量化基金?

用量化模型、ESG、「有派息」︰

基金經理會分析和運用投資範疇內每隻股份的各種量化指標,計算預期回報和風險控制參數,以評估每隻股份的相對吸引力,減少人為因素干擾。另外,本基金會根據ESG準則 (環境、社會、企業管治) 篩選以物色在轉型至低碳經濟方面充分符合慣例及標準的股票。主要投資於行業︰健康護理20.8%、消費必需品16.7%、工業16.2%。回報年初至今上升20.0%。每年度派息為4.5%。

2021年10月12日星期二

美國公佈一連串就業市場數據,表現好壞參半

上星期,美國公佈一連串就業市場數據,表現好壞參半!上星期三公佈美國私人就業市場數據,9月錄得56.8萬份的職位增加,不但大幅高於8月的增長34萬,亦大幅高於市場預期的43萬,數據明顯高於7月和8月,一度令市場再次對就業市場復甦的勢頭出現樂觀的預期。

上星期四公佈美國每星期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錄得32.6萬人,低於再上一星期的36.4 萬人,亦低於市場預期的34.8萬人,再次接近觸及疫情後最低的水平。不過,如果和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仍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因為疫情前每星期首次領取失業救濟金人數只是25萬以下。

上星期五公佈美國非農職位報告,只錄得19.4萬份的職位增加,已連續第二個月錄得低增長,8月為增長36.6 萬、亦連續兩個月大幅低於市場預期,市場原先預期為增長50萬。職位增長減少,主要是受到私人就業市場職位增長下跌所影響。私人服務業市場只錄得26.5萬職位增長,大幅少於5-7月的每月55-81萬,當中教育和健康護理下跌7,000份職位、休閒和酒店只上升7.4萬o份,相比5-7月,休閒和酒店每月有30-40萬份的上升。私人服務業市場職位增長減慢,相信是受到疫情再次出現惡化所影響。

在過去兩個月,疫情在全球再次出現較明顯的反覆 ,美國亦不例外,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大幅上升至10萬、甚至是20萬以上,令部分經濟活動, 特別是服務業再次受到較嚴重的損害或增添較明顯的不明朗因素。美國總就業人口和疫情前相比,現時仍有約500萬個職位流失。